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、战略性、先导性产业;制造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体,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。当前,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,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。
不过,国家发改委也指出,我国物流业、制造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。例如,融合层次不够高、范围不够广等。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动复工复产期间,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凸显。我国曾经推出过促进物流业制造业“两业联动”政策,强调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相互协同、相互促进。而最新发布的《实施方案》则是在“两业联动”的基础上,更加突出“深度融合”和“创新发展”。物流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,将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。
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,物料用于加工与检验环节的时间仅占5%,而其余95%的时间则处于储存、装卸、输送和等待加工状态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制造成本的20%-40%直接与物流环节的流通时间相关。
为满足企业业务量的快速上升及业务多样性的变化,同时实现内部管理降本增效,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将资源聚焦在企业供应链整合上,而供应链物流是实现企业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、商流“四流合一”的基础和载体,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也成为企业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。
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,科学、合理的原材料的供应物流是满足生产稳定的保障,也是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、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和方式。在目前已有VMI、VOI等创新模式环境下,运输优化成为进一步降低采购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。由于企业物料的来源越来多,供应商分布越来越广,物料类型进口件、自制件、外协件等越来越复杂,如何组织高效的、低成本的运输模式、运输路径、运输调度方式成为供应物流规划的重要内容。
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,运输需求呈现出了“轻、小、短”的特点,从“少批次、大批量、长周期”转变为“多品种、小批量、多批次”。企业的发展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现代物流的发展,物流服务提供方式越来越趋于柔性化,据统计中国前100大货主企业每年的物流运输支出约为5.03万亿元人民币,占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支出的37.8%,其中约1.77万亿用于仓储等物流保管、6911亿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、2681亿用于铁路运输、1.65万亿用于公路运输、4607亿用于水路运输、1018亿用于空运、1027亿用于管道运输,生产企业做为物流的上游货主方,物流费用支出占生产成本30%左右。中小型生产企业更多偏向选择物流外包,大型生产企业或生态型生产企业偏向于自建物流企业。
1)加快数字化转型,从靠信息不对称赚钱到靠信息大数据赚钱; 2)加快智能化转型,从靠渠道经验设计路线到靠算法数据进行供应链优化整合; 3)加快平台化转型,从货运中间商模式向物流公共电商平台模式转型; 4)加快生态化转型,突破传统平面盈利模式向立体的生态盈利模式升级。
来源:网络货运平台